XXY電影博物館
by XXY電影博物館

湯姆漢克斯主演、克林伊斯威特執導的《薩利機長:哈德遜奇蹟》,描述發生於2009年1月15日的知名飛安事故,電影劇本則是以當事人—薩利機長(Sully),以及作家—傑佛瑞扎史洛(Jeffrey Zaslow)合著的傳記《最高職責》(Highest Duty)改編,主要描述整起飛安事件發生過程,事後官方的調查過程,以及後續引發的社會輿論。

薩利機長:哈德遜奇蹟

電影透過不同的紐約市民視角,以及當事人的角度出發,完整交代整起事件的發生過程。並在事後與事件發生當下不斷切換,可清楚表達薩利機長的心境轉折。同時也對現實生活中飽受「創傷後心理壓力緊張症候群(PTSD, 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之苦的薩利機長有非常深刻的描述。

薩利機長:哈德遜奇蹟》的電影功臣:(由左至右)「薩利」機長本尊、導演克林伊斯威特、飾演「薩利」機長的湯姆漢克斯、及飾演副機長的亞倫艾克哈特

以下五件事,帶你了解《薩利機長:哈德遜奇蹟》背後的真實故事!

1. 薩利機長

薩利機長的全名為「切斯利伯內特沙林柏格」(Chesley Burnett Sullenberger),朋友常稱呼他為「薩利」(Sully)。薩利出生於1951年1月23日美國德州,哈德遜事故發生時為58歲。他曾以優越的中學成績進入美國空軍學院,並在16歲時便學會了駕駛小型飛機,取得私人駕駛執照。他在美國空軍學院取得理學院學士,之後取得了普渡大學工業與組織心理學碩士,以及北科羅拉多大學的公共行政學碩士。對於飛行以及學術研究皆抱有十足的熱情。

湯姆漢克斯與薩利機長本尊共同參加吉米基墨脫口秀

薩利完成普渡大學的學業後,便加入了美國空軍,並在1975年至1980年間駕駛戰鬥機,經驗非常豐富。服役期間他參與多次軍事演習,也擔任過飛安事故調查委員。退伍後,他開始為西南航空(Southwest Airline)效力,並於1988年西南航空被全美航空(US Airways)併購後,繼續為全美航空效力。

(左)薩利於 1973年美國空軍學院畢業的畢業照
(右)薩利於 2010年在獅子會國際年會(雪梨)演講的樣貌

直到2010年退休為止,薩利總共累積了超過20,000小時的飛行時數,並在職涯後期成立航空顧問諮詢公司,提供飛航安全、航空公司制度、經營策略等技術指導。退休後,他也不斷倡導飛航安全,在本次電影製作前期也受導演克林伊斯威特之邀擔任顧問。可見薩利對飛行的熱愛,並未隨著年齡增長而減少。

2. 哈德遜的奇蹟

2009年1月15日,薩利機長與副機長—傑夫史基爾斯(Jeff Skiles)所駕駛的全美1549號班機,於紐約拉瓜地亞機場(LaGuardia Airport)下午三點半左右起飛,預計飛往北卡的夏洛特(Charlotte)道格拉斯國際機場(Douglas International Airport)。該班機的機型為空中巴士A320雙引擎客機,是當年空中巴士公司生產的短程商用客機,其經濟又創新的數位操控技術,使之成為空中巴士公司最暢銷也最經濟實惠的機種之一。

薩利機長所駕駛的全美1549號班機,在起飛後不到兩分鐘便遭受鳥擊,飛機左右兩個發動機當場失效。據機上乘客回憶,引擎失效後機艙內頓時宛如圖書館般的安靜,時間彷彿凝結,氣氛相當緊繃。

(左上、左下)全美 1549號班機迫降於哈德遜河後漂浮於水面上的真實樣貌,可見艙門救生筏已充氣,不少乘客站在機翼上等待救援
(右)電影海報完整重現了當時事故發生時的情況

薩利向飛控中心發布求救訊號,得到飛返拉瓜地亞機場,或是前往紐澤西州的泰特伯羅機場(Teterboro Airport)兩個選擇指令。薩利在評估後直接決定迫降在紐約的哈德遜河,並在飛機失去動力、逐步失去高度的情況下,以大約時速230公里左右的速度衝入河面,隨即滑行了一段距離便漂浮在哈德遜河上。

飛機迫降在將近攝氏0度的河面上,薩利與機內空服員開始進行乘客疏散。在確認乘客全數撤離後,薩利最後踏出機門,並被趕來救援的渡輪營救,機上155人全數生還。

驚險的四分鐘:全美 1549號班機飛行路線

也正因為機上人員全數被救出,飛機機體也被完整保存,被當時媒體譽為「哈德遜奇蹟」。也是紐約繼2001年911恐攻事件後,讓紐約人感到正面鼓舞的事件,因此這起飛安事故才受到各方注目。

3. 水上迫降的危險

薩利機長將失控的飛機在水上迫降,過程看似簡單,其實是一個非常大膽的作為。在全美1549號班機事故發生前,一般的飛行員飛航訓練認為迫降的第一優先是最近的機場,第二則是平坦的道路,第三是空曠的平地,最糟的選項才會是水面。

為什麼迫降水面是最糟糕的迫降選項?原因在於飛機在失去控制後,需要足夠的滑行時間用以緩衝並緩慢降低速度,以減少迫降時高速狀態所造成的衝擊。當高速的飛機撞擊水面雖有足夠的滑行空間,但高密度又不可壓縮的液體性質,可能摧毀任何非流線的飛機外體結構,包括機翼、發動機、尾翼等部位,使飛機發生解體的危險。

另外,迫降到水面上的飛機,可能在首次衝擊後結構遭到破壞,大量的水湧入機艙,可能造成機內乘客逃生不易。在危急的情況下,可能讓逃生的過程更加混亂。流水帶來的低溫,更有可能讓慌張的逃生乘客加劇失溫、脫水的危險。

以1996年衣索比亞航空961號班機在在葛摩(Comores)附近的海面迫降為例,767-260型的班機在被劫機者脅持後,最後燃料用盡迫降在海面上,175名乘客中有125名乘客喪生。或是2005年突尼西亞國際航空1153號班機在義大利西西里島附近的地中海水面上緊急迫降,最後39名乘客中,有16名乘客喪生。亦或是發生於2015年的復興航空235號班機,墜毀臺北市基隆河上,造成43名乘客喪生的悲劇。顯示飛機在水上迫降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這也是為什麼,電影中的飛控中心人員強烈不建議薩利機長在哈德遜河上迫降的原因。

 

根據事故報告調查指出,1549班機在起飛後約兩分鐘遭受鳥擊,使兩具引擎失靈失去動力。而在事後的飛機打撈作業發現,引擎內確實有加拿大黑雁的羽毛,顯示鳥擊確實發生。

而在飛機失去動力後,薩利直接啟動了輔助動力裝置,使飛航儀控系統仍處於運作狀態。在短短的四分鐘內,駕駛艙警示不斷響起提示警告,引擎無法運作的危急情況下,薩利當機立斷迫降在哈德遜河上,其實是非常冒險的決定。而在事後報告指出,這架空中巴士A320型客機其實有一套為水上迫降設計的危急措施,可直接封閉機體的通氣孔防止機身在水域中下沉,亦可降低飛行速度防止飛機接觸水面產生的強烈衝擊,但薩利並沒有按下這個按鈕。薩利在短短的關鍵四分鐘內,無法完成眾多迫降的標準程序,卻還是能保持機身與地面的攻角,使飛機不致失控墜毀,可見其駕駛技術高超,經驗十足。

(左上)全美 1549班機在哈德遜河上的真實樣貌
(左下)電影中還原班機迫降於哈德遜河上的場景
(右)在事故飛機引擎中找到的飛鳥羽毛,為鳥擊確實發生的有力證據

另外,在電影中有段重現「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National Transportation Safety Board, NTSB)以飛行模擬器模擬1549班機遭遇鳥擊的情節,並舉行薩利機長與傑夫副機長質詢的公聽會。事實上,在後續NTSB以模擬器模擬飛行的過程確有其事,而透過模擬也證實薩利在當時選擇水上迫降的做法為正確,在當時的飛行高度與速度,並不可能將飛機安全降落在航控中心建議的兩個機場。也間接證實了薩利選擇迫降水面是正確且合理的判斷。

有趣的是,電影中的NTSB公聽會,在現實生活中的調查過程共進行了15個月,包括飛機殘骸的打撈、調查引擎是否確實遭遇鳥擊(即在引擎內發現鳥羽毛)、飛行模擬器模擬結果等,最終調查報告也證明了薩利機長在臨危不亂的情況下,拯救了機上全體人員,NTSB最終也以「專業水準」以及「有效利用有限資源」等評價,給予薩利機長正面肯定。

另一個有趣的電影幕後製作是,電影中呈現的NTSB公聽會成員皆與事實參與調查的人員不同,即電影中的名字皆為虛構的假名。此為參與本片電影製作,擔任顧問的薩利機長本人堅持,因為他認為若將這場公聽會完全百分之百重現,有可能對現實生活的公聽會委員形象造成負面影響。

參與公聽會的NTSB委員:梅克林伯納(左)、羅伯特班佐(右)以及當年調查委員會成員,皆對於電影當中描述調查委員會的調查過程表示有失公正。而電影中的委員姓名皆以虛構假名取代,以避免爭議

5. 薩利的退休人生

在事故發生後,薩利持續為全美航空服務,直到2010年退休。

他最後一次擔任機長的飛行,為2010年3月3日執行全美航空1167號班機,從佛羅里達飛往北卡羅萊納的飛行任務。這趟告別飛行,薩利與當時1549號班機的副機長傑夫史基爾斯一同飛行,機上還有6位當年在1549號班機上的乘客。退休後的薩利持續致力於飛航安全以及飛行制度的倡導,並與作家合作出版了回憶錄,描述當年事件發生的過程。

薩利也因為這件事情獲得不少表揚,包括時任美國總統小布希,以及當時還是美國總統候選人的歐巴馬致電感謝,美國眾議院也公開表彰薩利的危機處理作為。另外,他也接受了英國航空聯盟、飛行員同業協會、美國空軍學院、水上飛行員協會等官方及非官方表揚。

而當年發生事故的空中巴士A320飛機則被完整保存在北卡羅萊納州航空博物館,也就是電影片尾薩利機長本人與當年幾位乘客現身畫面的地點。根據紐約日報的專訪,幾位經歷本次事故的乘客在看完電影後,都十分稱讚電影當中描述薩利如何處理危急情況的細節,並精準側寫薩利機長本人面臨的心理創傷。而當中虛實之間的幻象,宛如夢境般的超現實場景呈現,正是這些經歷大難不死的倖存者,絕佳的描寫。

在北卡羅萊納州航空博物館永久保存的事故班機

喔!對了!就在事故發生後的一年,一種被稱作「薩利機長」的雞尾酒,開始流行於紐約的酒吧之中。這種雞尾酒一般的做法是以兩小杯「灰雁伏特加」和水調和而成。另外,也有高級的酒吧以馬丁尼和黑麥威士忌按特殊比例調和,甜味中帶有些許的苦味。據說是想傳達薩利機長面對輿論壓力的苦味,以及成名後帶來的甘味。

名為薩利的雞尾酒

如果有朋友走訪紐約,望向哈德遜河,不妨走進酒吧點上一杯薩利雞尾酒,感受一下當年薩利機長的勇敢以及膽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