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有寶萊塢電影的浮誇、運動電影的熱血、性別探討的嚴肅,以及正妹運動員與寶萊塢男神的胸肌(抱歉胸肌只是客串),《我和我的冠軍女兒》成功在《三個傻瓜》之後,在台灣掀起新一波的印度電影狂潮-當然,也可能純粹是面對飾演姊姊吉塔的法蒂娜薩納謝赫,連筆者自己都好想被丟出去啊 >/////<(被拖走)
老爸先把你丟出去再說
而在看完《我和我的冠軍女兒》後,也別忘了以下這七部電影,有的熱血,有的嚴肅,有的激情,有的比扯鈴還扯要不是確有其事還真難以相信是真實故事改編,每部都直接打進觀眾的心坎裡啊~~~
如果你(妳)喜歡...: 寓教於樂的寶萊塢良心
《三個傻瓜》
《我和我的冠軍女兒》結合運動電影的激情和性別歧視的探討,在一個觀眾看得開心看得感動看得熱血沸騰的過程中,點出印度社會根深蒂固的男女不平等。而在對抗性別歧視之前,男主角阿米爾罕主演的《三個傻瓜》先以逗趣的歌舞、慧詰的對白,以及充滿火花的銀幕愛情,挑戰過無論印度或台灣皆能感同身受的升學教育,以及扭曲制度下被壓垮的學子靈魂。觀眾既會記得可愛俏皮的 " All Is Well ",看完似乎對於怎麼教小孩也多了點心得,只能說阿米爾罕綽號叫做「印度的良心」,還真不是叫假的。
如果你(妳)喜歡...: 看看主角身材七十二變
《燃燒鬥魂》
《我和我的冠軍女兒》男主角兼製作人阿米爾罕向來以敬業認真聞名,本次詮釋起昔日摔角選手更是「身體」力行,角色從年輕演到老,身材也從壯演到胖,從魔鬼筋肉人變成米其林寶寶,一度增肥到逼近一百公斤大關,昔日六塊肌變成體脂肪三十七,嚇得粉絲不要不要的。但要說身材七十二變,阿米爾罕比起人體氣球克里斯汀貝爾只能屈居第二:平時蝙蝠俠英挺形象深植人心,當年拿下奧斯卡小金人的《燃燒鬥魂》瞬間瘦成皮包骨,演技與投入皆是絲毫不含糊,投入到這種程度也只能祝福了。
如果你(妳)喜歡...: 先是家人,然後才是運動員
《攻其不備》
就如片名我和我的「冠軍」「女兒」,瑪哈維亞與吉塔和芭比塔之間,是教練與運動員,同時也是父親和子女,三人的衝突既來自場上場下的訓練和指導,也有著家人間的期待與失落。可以肯定的是,若沒有父親做後盾,吉塔和芭比塔不見得能達到最後的高度;同樣地,《攻其不備》裡頭男主角昆東亞倫雖有著過人的美式足球天份,但也是在珊卓布拉克飾演的女主角支持下,那份親情所帶來的動力與決心,轉化為追逐成就的養分,才能成就運動場上驚心動魄的表現:場上就算眾人為你喝采,比賽結束後,無怨無悔支持你的,還是你的家人。
如果你(妳)喜歡...:當家人成為絆腳石
《十月的天空》
雖說《我和我的冠軍女兒》說的是個克服萬難、終究成功的故事,至少電影裡頭瑪哈維亞願意排除萬難,跋山涉水,犧牲一切只為了幫助兩名女兒登上巔峰。家人間除了一開始的懷疑,也選擇用開放包容和鼓勵,面對這樣一個看似天馬行空的決定;反觀《十月的天空》,傑克葛倫霍即便自幼便有著自製火箭的夢想,但面對畢生在煤礦裡賣命的父親克里斯庫柏,兩人間的衝突和對抗幾乎賠上了兒子的夢想,摧毀老父的人生,直逼撕裂國家民族感情的衝突(喂喂…)。可能是克里斯庫柏演技真的太好,筆者個人寧可被過肩摔,也不想要被他訓話阿!
如果你(妳)喜歡...: 當家庭槓上榮耀
《勇者無敵》
如果要說看完《我和我的冠軍女兒》的最大遺憾,大概就是面對吉塔與芭比塔同時接受瑪哈維亞的魔鬼摔角特訓,以及兩個人日後打遍天下無敵手的驚人成就,觀眾腦海裡不禁會好奇,如果兩個人打起來,究竟會鹿死誰手?(#本是同根生)(#性別意識死當)。其實,這個夢想先前《勇者無敵》已經有實現過,片中湯姆哈迪與喬爾埃哲頓飾演的兩兄弟各自為了不同理由站上綜合格鬥技的競賽舞台(其中一位還是接受父親的特訓無誤),在擂台上打個你死我活,用拳拳到肉的互毆一了親情的矛盾,如果去場邊賣雞排應該特別好賺(?)。
如果你(妳)喜歡...: 在運動裡找尋自我的女性成長
《飆速青春》
《我和我的冠軍女兒》既是一部振奮人心的運動電影,一段對抗老舊性別意識的頌歌,也是一部少女的成長故事。兩姐妹吉塔與芭比塔在運動中彼此扶持,因為運動結識新的朋友,並在運動裡找到了自己的身分和自我認同。或許乍聽之下,《飆速青春》主角醉心的女子競速滑輪賽(簡單說就是曲棍球加直排輪)不太像是一個多麼激烈或有趣的運動,但在過程中認識的朋友,營造的友誼與團隊向心力,勝利帶來的自信,以及打落的門牙(??)可是貨真價實成為生命的一部分,一樣相當有療癒效果(當然,運動帶來的滿身瘀青也很需要療癒就是)。
如果你(妳)喜歡...: 做第一人總是不容易
《傳奇42號》
很多時候,在一個領域擔任開創者,打破一般人原始的刻板印象,是一件舉步維艱又動輒得咎的事情。《我和我的冠軍女兒》裡頭,兩位小女生為了傳統上的重男輕女而飽受流言蜚語,忍受種種懷疑與偏見,被迫要付出更大的代價,只為了與其他男生競爭。同樣的,描述歷史上第一位黑人棒球選手的《傳奇42號》也讓我們看見,當年踏上大聯盟的傑基羅賓森面對多少的歧視與羞辱,現在看來理所當然的族群融合,是多少辛酸血淚帶來的果實,真正是一好球一壘包(或一摔一踢),當思得來不易。
(文/Philip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