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屆坎城影展在一片爭議與噓聲中落幕,滿場找眼鏡。眾多遺珠當中,這四部競賽片是我最惋惜的。
1.《顛父人生》(Toni Erdmann)
這部在坎城獲得一面倒的好評並創下銀幕雜誌史上最高平均分數的德國片,是女導演瑪倫阿德(Maren Ade)的第三部電影。雖然有點不可思議地用163分鐘講父女親情這種家庭通俗劇題材(女兒忙著替跨國企業賣命,老爸拼命亂入打攪),剛開始還擔心會過於瑣碎,但愈到後面簡直有如倒嚼甘蔗,驚喜不斷。飾演父女的奧地利演員彼得西蒙尼斯克(Peter Simonischek)、德國影后桑德拉胡勒(Sandra Hüller)冷熱交鋒,好戲不斷。尤其是表面上不苟言笑的女兒,其實才是全片最大笑點。
2.《派特森》(Paterson)
亞當崔佛(Adam Driver)飾演在紐澤西「派特森」開公車的司機,巧的是他也叫做「派特森」,工作之餘,興趣是寫詩,但一點都不會違和。他有個每天都有新點子的妙老婆,以及有如冷面笑匠的小狗。影片看似白描他們一週的生活,卻在日常與詩意當中找到有趣的韻律,層層疊疊出細微的悲喜無常。如果是導演吉姆賈木許的粉絲,還能從中發覺不少專屬彩蛋。這是賈木許近年最好的作品,舉重若輕。
3.《失控的晚餐》(Sieranevada)
羅馬尼亞電影是本屆坎城的定心丸,《畢業風暴》(Graduation)的克里斯汀穆基(Cristian Mungiu)抱走最佳導演,但我更推崇克里斯帝普悠(Cristi Puiu)的《失控的晚餐》。主角回家參加父親的追悼儀式,屋簷下卻發生接連不斷的狀況,三小時的電影有長達兩小時鎖在一間公寓裡,每個角色入鏡出鏡,行雲流水;從家庭醜聞到國際情勢,無一不包;場面調度的功力極為強大。
4.《愛侶》(Loving)
《歷劫重生》《通天眼》導演傑夫尼柯斯(Jeff Nichols)是當今備受國際影展注目的美國導演,可惜在台灣仍少人問津。這部新作改編真人真事,描述1950年代的維吉尼亞州仍禁止種族通婚,喬爾埃哲頓飾演黑白戀的Loving夫婦因此被迫離鄉背井,待六0年代民權意識興起,他們決定對州法院提起訴訟,挑戰禁婚的合憲性。這個可以很煽情的題材,被處理得非常平實,不英雄化主角,也沒醜化反對者,卻直指偏見被某些人視為理所當然的可議,以及直達心底的溫柔愛意,讓你流的淚水一點都不廉價。本片屬於美商公司版權,但按過去經驗,能否上映仍是未卜。
坎城影展的「正式競賽」(In Competition)向來是名導大師的戰場,也是媒體捕捉的焦點。其實另一個單元「一種注目」(Un Certain Regard)也屬正式單元,並設有獎項。後者常對不同文化與觀點的電影給予關注,亦不乏名導名作入列,例如文溫德斯的《薩爾加多的凝視》、河瀨直美的《戀戀銅鑼燒》、阿比查邦的《華麗之墓》以及本屆是枝裕和的新片《比海還深》。今年也有幾個可以期待的新面孔。
1.《歐利馬基最快樂的一天》(暫譯,The Happiest Day in the Life of Olli Maki)
芬蘭導演Juho Kuosmanen的黑白電影,拿下了本屆「一種注目」單元的最佳影片,講的是即將對決美國黑人拳王的芬蘭選手,在迎向這項挑戰的過程中,與周遭眾人迥異的心理感受。拳賽其實只佔了影片一小部分,微微的酸楚與冷調的幽默,調理得很不錯。
2. 《臨淵而慄》(Harmonium)
獲得「一種注目」評審團獎是日本導演深田晃司的《臨淵而慄》(Harmonium),走的是日本電影擅長的日常驚悚。淺野忠信飾演剛出獄的更生人,行禮如儀地拜訪老友,而他被留下來工作的理由、以及他對這個家庭的影響,從原本的樂觀正向,到後來變成揮之不去的陰影。本片在坎城放映時並不熱門,平常一位難求的影廳有不少空位,但除了結局有點小突兀之外,那股藏於生活中的暗潮,破壞力驚人。
3. 《紅烏龜:小島物語》(The Red Turtle)
日本吉卜力工作室連同比、法兩國合作的動畫長片,故事非常簡單,因海難流落荒島的男人,在苦無出路的情況下,邂逅了紅色海龜化身的女子。畫風樸實,而且全片一句對白都沒有。跨物種的戀愛,則可在許多神話(傳說)原型中看到似曾相識,在這裡獲得了一座特別獎。
4. 《神奇大隊長》(Captain Fantastic)
演過《魔戒》系列的維果莫天森(Viggo Mortensen)飾演帶著六個孩子在野外離群索居的父親,被笑稱是「野外求生版的《真善美》」,卻因為妻子的葬禮,而重新步入所謂文明世界。可想而知的二元對立,在幾個小孩的天真溶解下,變成具有高度娛樂性的另類家庭電影。尤其最後的和解方式,十足「有機」生活。是一部讓活在文明世界的觀眾很容易心嚮往之也不至於感到威脅的溫馨喜劇。
遺珠到處有,幾個非官方的平行單元,也有些小風波。例如已經以《NO》入圍奧斯卡外語片並以《贖罪俱樂部》獲得柏林影展評審團大獎的智利導演帕布羅拉瑞恩(Pablo Larrain)的新作《追緝聶魯達》(Neruda)沒進競賽,只待在「導演雙週」單元,就讓不少人為其抱不平。法國女導演茱莉亞迪古何諾(Julia Ducournau)讓素食主義者崩潰的《肉獄》雖然在「國際影評人週」單元獲得一面倒的支持,但評審硬不給她獎,幸好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還了她一個小公道。看來大熱倒灶的《顛父人生》也可以照樣自我安慰一下了(它是競賽片的國際影評人獎得主)。很多電影未來在影展或院線都有機會看到,影癡們到時不妨做個比較,看誰是自己的心頭好。